一秒记住【笔趣阁】biquge543.com,更新快,无弹窗!
“善贷,这是宫里发出来的旨意,你看看吧。”
内阁首辅值房,又到了接近散衙的时间,四位内阁阁臣聚在一起处理一些棘手或者有必要知会同僚一声的公务。
在聊完今日处理的公务后,张居正就拿出下午收到宫里的旨意。
其实就是对内阁上奏奏疏的批复,九卿会议进行的很顺利,大家都支持对于这类毁田毁地对抗清丈的事例要严惩,所以都支持对这些荒地朝廷可以强行征收。
虽然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但谁叫你自己毁田地,那更不符合圣人之道。
魏广德接过宫里的回复看了眼,眼睛微眯。
这次事例里两位勋贵可算是踢到铁板了,魏广德只是让他们奢点财,宫里也没有因此就要抄家,收回丹书铁卷的意思。
只是,在内阁奏请罚俸三年的基础上,宫里直接拿掉了二人在京营里的职务。
这个处罚,一开始就有人提出,不过魏广德一直极力避免出现这样的处罚。
没想到,宫里最后还是提出来了。
“两位太后听到消息都很愤怒,她们毕竟早年就在民间,知道田地对于百姓的意义。”
张居正小声把知道的情况告知魏广德,免得他以为是他在从中作梗。
现在朝政推进已经困难重重,张居正并不想节外生枝,在内阁和魏广德打擂台。
偶尔伸手使个绊子没什么,可有些事儿上还是最好不要。
今日这个事儿,张居正还真没背后出手,主要还是李太后看到两个勋贵毁掉上百亩田地而愤怒的。
别看现在李家已经发达了,可早年间李家过的什么日子。
她当初就是因为家贫,才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进了裕王府做侍女,换取活下去的机会。
如果当时她家里有这些田地,不,那怕只是十亩田地,她都不必如此。
当然,她不会因为这个就后悔进入王府,不管如何现在她的儿子已经是这个帝国的主宰,是皇帝,至高无上的存在。
家里,也因为她的关系,父亲已经封了爵位,李家的日子再也不会穷困潦倒,但这不代表她不会因此愤怒。
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因此直接拿下两位勋贵自然不妥,但是罢官还是可以的。
至于另一位陈太后,她的日子可就安逸很多了,父亲毕竟是锦衣卫的指挥。
所以,在这件事儿上,陈太后并没有多说什么。
那两位勋贵,可和她八竿子都打不着,没必要为了不相干的人伤了她们姐妹的感情。
于是,这份批复就出炉了。
就算襄城伯李应臣和恭顺侯吴继爵给冯保送礼,在这个时候他也是绝对不会为他们出头的。
听了张居正的解释,魏广德勉强笑笑说道:“既然是宫里的意思,那就让人拟旨吧。”
勋贵罢官,其实只要还是面子不好看,还损失更多的银钱而已。
拖上几年,只要老老实实的,给个由头,大都督府就可以再请示给他们安排其他差事儿。
并不是说罢官了就不能被起复,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出来的。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张居正笑笑,对着张四维和申时行说道:“此事近两日已经在京城闹得满城风雨,宫里的旨意,我看还是尽快发出去,以安民心。”
“正该如此,让那些还有侥幸心理的人都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张四维马上支持道。
“如此也好,以后地方上再有士绅敢如此,家中若有官员的,也一并拿下,那清丈之事推进起来就轻松了。
官员们应该都会给家里去信,让他们权利配合官府清丈。”
申时行一直在做实事,自然知道这对于下面执行清丈工作有多大的助力。
能称为士绅,家中最近几代肯定是出了官老爷的。
就算官老爷已经不在,但门生故旧总还有吧。
地方上的事儿,其实主要就是牵扯到官员之间的关系网,很是难以处理。
如果能够借着打击勋贵的事例,让官员们也不再暗中动手脚,清丈就会很顺利的进行下去。
毕竟,一些田地和权利比起来,真不算什么。
一番话下来,算是过了内阁这个关口,旨意可以用圣旨发布,只要六科无异议。
这就是明朝限制皇权的地方,内阁和六科可以封驳旨意。
不过这件事儿,不管是内阁还是六科,都不会这么做。
眼看着今日似乎已经议事完毕,魏广德就打算起身告辞,张居正忽然开口说道:“今日还有个事儿,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魏广德听到这话,于是又坐好,等待张居正下文。
而张四维和申时行也都是齐刷刷的视线投过来,看向张居正。
“此事,其实之前善贷就和我说过,因为都察院御史人手不足,派往各地御史来回耽误行程,特别是边远之地御史。
按制,一年一换,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地方两三年才轮到换一次,让各地巡按在地方上时间过久,难免就接触多了。”
张居正说的这个事儿,其实大家都知道。
大明十三道御史,每道都有数人,按说每年换一个巡按御史其实绰绰有余。
不过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别以为御史就是光盯着官员们,其实他们还广泛参与到各种政务中。
也就是说,除了出巡御史外,留在衙门里的御史,还要承担其他工作,可不是只管风闻奏事就行。
比如吏部考察官员,御史就得参与其中,再有户部各省征粮收税,御史也会参与进行核查,诸如此类事务,都察院其实事务也是颇为繁重的。
更被说如云南这样的边远省份,御史们大多不愿意去。
于是在该安排换人的时候,就会有人故意用各种理由,比如手中事务没有处理完成等为借口,委婉拒绝出巡。
这也就让一些御史到了地方,一千两三年也没有看到回都察院的机会。
现在兵部发文调回兵部担任侍郎的张科,当初也在浙江超期出任巡按御史。
不过那是战时,实际上胡宗宪也是,在浙江巡按御史上两十三年,都没有浙江道御史前来接替。
那地儿打仗,文弱书生自然不愿意去。
这也是胡宗宪被拿下后,其权利被朝廷转手就给了张科的原因。
实在没有合适的官员接手,又不能移交权利给浙江布政使。
可以说,御史其实在大明朝也是个万精油,要通晓军务、政务和刑罚等等。
大明朝许多封疆大吏,其实也都有早年在都察院的经历。
所以张居正说起此事,张四维和申时行都是微微点头,也只有魏广德多少猜到,张居正怕是在海瑞的事儿上有了自己的决定。
不过这个事儿,他支持还好,若是不同意,还真不好争执。
除非都察院打算硬顶着把人抬起来,但那就会得罪首辅,想来以陈的为人,他应该不会做出引发朝廷争议的事务来。
魏广德没有表示,只是静静看着张居正,等待他的下文。
而张四维和申时行瞄向张居正的视线,也时不时看上一眼魏广德,想看看他的反应。
不过显然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魏广德根本就没有多想。
实际上,海瑞又不是他的人,为何要上心。
他关注海瑞,其实不过是打算利用他的威名,一方面让江南执行朝廷决议,把清丈田亩的事儿推进下去,另一个就是成立税务衙门,能把地方上商税收上来。
这点上,没人比海瑞更合适。
就算是士绅再怎么诡辩,老百姓都只会相信他们的海青天。
果然,接下来张居正就把都察院有意让海瑞出任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意向说了出来。
申时行还算淡定,之前张居正已经说过,魏广德之前就知道此事。
不过张四维脸色就不怎么好看,海瑞这把刀太锋利,张四维可是很清楚的。
连致仕阁臣,还是救命之恩的恩人,海瑞都能下达最后通牒,威胁抓人,就更别说其他。
外面许多官员不知道,只以为海瑞碍于徐阁老面子,所以比较犹豫,因而得罪了高拱。
可其实张四维还是知道的,海瑞确实碍于徐阁老救命之恩,想要息事宁人,甚至给出退还一半田地的条件。
当然,最后是没谈找,海瑞下了抓人的命令。
只是高拱对此不满意,还是拿走了海瑞,换上自己人,直接进一步针对徐阶。
对这样一个人,掌握权力的人其实并不喜欢用他。
不听话就是原罪。
魏广德不等张居正询问张四维和申时行的意见,就抱拳笑道:“叔大兄适合见解,但说无妨。
其实此事我下来也考虑过多日,依旧没有其他人选合适,还是都察院的举荐最为合理。
张居正看了眼魏广德,笑笑说道:“此事,思来想去,吾也以为海瑞最为合适。”
终于,张居正还是表露了态度。
其实,魏广德有猜测,否则张居正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拿出来说。
只需要私下里和他讲一声就好,至于陈那里最后怎么做,那都是都察院的事儿。
不让张四维出声,主要是懒得和他争论,张四维是绝不会支持海瑞出巡江南的。
有了张居正的点头默许,申时行马上也出声赞同。
张四维这个时候自然知道没必要争了,于是干脆不说话,算是默许的意思。
反对海瑞出仕,其实这是大家的一个共同选择,所以官场诸人都一起选择遗忘他。
因为只要有人提到他,可找不到充足的理由反对他出仕。
但这个刺儿头,又确实不守官场规矩,还很不给同僚面子。
“有海瑞坐镇,江南官场应该会为之一清才是。
海瑞负责科道,可以发动考察威力还要大,呵呵......”
魏广德只是笑笑,朝廷整顿吏治喊得厉害,但真正下狠手还是很少,主要就是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网错综复杂,牵扯太深。
张居正听了魏广德的话也只是笑笑,旋即转换话题问道:“对了,之前你给各省发出文书,询问在各省建立农司衙门的事儿,现在什么情况?”
都察院没把奏疏奏上来,所以张居正不过是借着这个机会给其他阁臣通个气,让他们知道他和魏广德有意让海瑞复出。
这不算正式决定,最后的选择权其实还在都察院。
而张居正又提到的这个事儿,就是之前他们商议过的。
只是到地方上开衙建署,也得给地方上一些面子,所以张居正提议先让魏广德以内阁名义给地方上行文,听取他们对于农司单独办公的意见。
“山东、陕西和山西都有回复,也都是表示同意,其他各省还没有文书送回,应该是在路上。”
魏广德本不想提起此事,毕竟劝司这事儿,涉及到后面在地方上进一步的分析,抢夺他们收税的权利。
这个事儿,最好悄无声息进行,不引起其他人注意。
现在张居正主动提起,他也只能照实回答。
“其实我还是那个意见,各地都有六房接受朝廷命令,实在没必要建立单独的衙门,太浪费了。”
张四维马上就开口说道。
虽然地方上不反对,那是因为看不起劝农司那点权利,所以完全就是无所谓的态度。
但是张四维之前也反对过,现在再说起来,则是对海瑞之事的一个小小报复。
虽然他也知道,张居正不会为了这点小事儿就和魏广德争斗。
张四维表态,不用魏广德表态,申时行马上也出言反驳,以朝廷重农国策为依据。
不需要魏广德亲自上,也没人理解魏广德心里的小九九。
是的,没人会觉得官府收税有问题,这是千百年形成的惯例,自然想不到魏广德下设劝司,更大的目的是在地方上建立更多的,由朝廷直属的衙门。
这也是惯性思维,因为以前没有出现过,所以大家都不会想到。
单独设立官署处理征收赋税的事务,魏广德也是反复衡量过才决定作出的一个改变。
过去地方上都是一个官府在管理,所以他们能够肆意巧取豪夺地方赋税,包括制定各种杂税。
而正是杂税的存在,才让大明百姓背上沉重负担。
官府和征税衙门的分立,在魏广德看来有利于杜绝这样的情况。
当然,这么做需要朝廷掌握足够的钱粮,能够应付地方上官府的耗用。
也即是魏广德要扩大朝廷在编人员的规模,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还有各地官府的办公经费等等。
满足这些,才能进一步改革。
而清丈田亩,增加朝廷赋税,无疑就是当下最最重要的政务。